2022年6月7日上午,“阐释学高端论坛 2022”成功线上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阐释学研究院举办,主题为“公共性概念的哲学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辉编审和阐释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袁祖社教授、中山大学政府事务学院院长谭安奎教授、上海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晏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沈湘平教授、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维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张跣教授作为与会嘉宾参与发言与讨论。
主持人孙辉编审首先从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谈起,认为哲学应面向时代、面向问题、面向实践,由此引出“公共性概念的哲学构建”主题。然后,各位与会嘉宾依次发言。
张江教授认为阐释行为本身具有公共性,公共性对理性具有约束力,并阐述了自己对“公共性概念的哲学构建”的困惑、思考维度,同时提出了“公共性是什么?”等问题。
袁祖社教授梳理了从古希腊到现在公共性的发展、变化、路径,以及主要的阶段性观点。
谭安奎教授认为“公共性概念的哲学构建”需加入时间的维度,强调研究的历时性,并加入了实践的维度,比如结合具体的公共管理等。
晏辉教授从整体性意识、复杂性思维、冲突性态度三大原则分别阐述了“公共性”的哲学建构。
沈湘平教授指出在理性主义极为盛行的当下,再道德是伦理道德对理性主义、现代性的救赎和补全。
王维国教授认为共在的主体间的联系纽带是公共阐释的预设,介绍了不同的共在关系认可与选择的方式以及它们的局限性,并探讨了“公共性与私人性”难题。
张跣教授认为公共性是个人与社会、主体与他者的对称性,个人与社会、行为与价值的统一体;公共性不是实体概念,是观念性构成,具有理想性、约定性和建构性三大特点。
各位嘉宾发言后,主持人陈开举教授对大家的发言主旨进行了小结,并对大家的参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张江教授谈及本次学术研讨会给予自己的启发,在阐释的公共性问题上期待与各位嘉宾再次展开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