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马萧教授讲座:古典汉诗英译中的杂糅性语体与现代性阐释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25-07-14


202578日上午,武汉大学-商务印书馆词典编纂与翻译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西部翻译协会共同体常务副主席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萧教授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在科研楼一楼演播厅作古典汉诗英译中的杂糅性语体与现代性阐释论文专题讲座。讲座由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

 

马萧教授在讲座中

马萧教授在讲座中明确,此次分享的核心是围绕古典汉诗英译展开,探讨其中杂糅性语体的形成与现代性阐释。古典汉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体裁,长期以来深受中外译者的关注。其英译历程大致可分为内文化译介期、跨文化译介期和超文化译介期三个主要阶段。马教授强调,每个阶段的译者都通过动态重塑,为古典汉诗注入了独特的现代性阐释,进而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汉语语体,又有别于英语语体的衍生语体——杂糅性语体。在看来,古典汉诗的英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更是一个现代性阐释的重塑过程,而杂糅性语体正是这种现代性阐释的具体体现。

随后,马教授谈及诗学张力维度。东方诗学与西方诗学存在差异,译者需建构 “违规的诗学” 生成杂糅性语体,这是现代诗学的重要部分。在讲座的后半部分,马萧教授详细阐释了杂糅性语体的文本体征维度。提到,杂糅性语体是源语和目的语平衡的产物,具有层级化体征图谱。词汇方面,通过直译引入汉语概念,如 “黄泉” 译为 “Yellow Springs”,或音译挪用专有名词,如 “穆王” 译为 “King Mu”,形成杂糅性词汇。句法上,因汉英语言结构差异,将汉诗并置结构引入英语,或采取断句方式保留汉诗规整形式,形成杂糅性结构和诗行。意象上,通过移植、融合和混置等手段,实现美学转渡,产生杂糅性意象,如将 “虎旅”“鸡人” 等意象直译保留,或把 “蓬草” 译为 “tumbleweed” 进行融合,又或如庞德翻译中植入东方意象与西方意象混置。

 

讲座现场

最后,马教授总结道,杂糅性语体作为古典汉诗跨语际转换的产物,通过三重诗学体系对话博弈及词汇、句法、意象的变化,实现了古典汉诗的现代性阐释。它在英语语境中为古典汉诗构建 “经典重生” 的现代阐释空间,也作为 “诗学催化剂” 参与英语诗歌现代转型,为新时期中国经典外译提供了有益参考。

讲座结束时,与会学者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大家认为马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为理解古典汉诗英译提供了全新视角。陈开举教授对马萧教授的学术报告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其内容详实,分析透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