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研究院举办线上学术研讨会:阐释学的公共性向度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22-11-28

 

2022年11月26日上午,“阐释学的公共性向度”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广外阐释学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江教授主持东南学术郑珊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辉编审、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韩东晖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张梧教授、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李义天教授、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张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涛教授作为专家参与发言与讨论。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孙辉编审作开场致词,一一介绍与会专家以及本次研讨会的主题“阐释学的公共性向度”。

 

孙辉编审发言中

 

张江教授梳理了本次研讨会的起源。指出阐释首先是公共行为,之所以能阐释,是因为它是公共行为。阐释在公共空间中展开,由公共理性引导并约束。如果阐释不是向外展开,阐释是不存在的,没有意义,比如自我反思不属于阐释行为。理解和阐释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这与伽达默尔的观点“阐释是理解的艺术,理解就是阐释,阐释就是理解”不完全相同。反复过滤2014年以来涉及阐释题目的想法,特别坚持在批评强制阐释的基础上,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区别西方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中国古代的一般阐释经验,突出地强调阐释的公共性。关于起源,除了西方阐释学理论的影响外,还有中国汉字“阐释”的考究。希望更清晰地表达阐释的公共性本质特征,强调清楚影响、引导和约束阐释的公共理性,进一步丰富与完备以公共阐释为主要线索的中国阐释学。

 

张江教授发言中

 

林钊教授首先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大规模“西学东渐”运动中,激进声音总是最响亮,激进主义倒向虚无主义,公共阐释是一次及时的拨乱反正。接着从《罗生门》、《十二怒汉》、《林肯》三部电影切入,讨论公共理性如何可能,认为理性的私人运用可以推动理性的公共运用,相信教化力量。

 

林钊教授发言中

韩东晖教授指出在哲学史阐释的方法论上,重点要避免两种倾向:避免预设唯一正确的理解模式、认识结果和正确结论,绝对的、超时间的形而上学的真理;避免就精神讲精神、就观念讲观念的理解和阐释方式。并从唯物史观探讨哲学史阐释的公共性的方法路径,主张分析史观和语境史观的平衡推进。

 

 

韩东晖教授发言中

 

张梧教授分别从阐释主体之间的公共性、阐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公共性、阐释客体乃至阐释模式的公共性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认为阐释的公共性亦即“理解的公共性”,其实质是建构一种多元主体之间的“理解伦理学”,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时代,是极为迫切的思想任务。

 

张梧教授发言中

 

李义天教授在公共阐释的理性、澄明性、公度性、建构性、超越性、反思性六大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在规范性的意义上理解“什么是好的阐释”,强调公共理性的运用,辨析了公开阐释、公众阐释、公职阐释三种不同的阐释,介绍了康德、马克斯·韦伯和罗尔斯关于理性运用的论述,并简单梳理了阐释的伦理要素。

 

李义天教授发言中

 

陈开举教授从知识翻译学视域下探究阐释强制性的三个动因:功能性和实用性的推动力、对传播红利的期待,即对接受性的期待;个人功利、抒情表意的影响。三个动因合三为一,作用于译者,让译者形成不同的选择。探讨导致阐释强制性的来源和对公共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译者提升相关意识,避免强制阐释。

 

陈开举教授发言中

 

张跣教授主张对话是公共性的源泉,阐释是居间说话,意味着阐释从来不是单语独白,也不是单项命令,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三方对话;阐释的核心问题是理解,是理解与自我理解的统一;对话是公共性事件的路径;阐释作为一种对话活动,是在公共空间展开的,即统觉背景;共识是对话的公共性追求。

 

张跣教授发言中

 

郑珊珊主编表示各位专家讨论深入,亮点频现,听后十分兴奋,收获颇多,欢迎大家尽快成文、投稿《东南学术》,并希望做成系列公共阐释专栏。

 

郑珊珊主编发言中

 

李红岩教授作总结性发言。首先感谢各位与会专家的发言,指出本次研讨会与存粹的阐释学界讨论不一样,属于非经院哲学风格,跳出了现代西方阐释学家现有的文本、概念、命题范围,以阐释的公共性为核心,紧密联系现实,联系马克思主义,涉及许多与阐释学相关但不限于阐释学范围,视野更开阔,辐射面更广,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社会主义叙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情及理解、阐释主体性和客观性、电影艺术、宪法文本、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系统等问题,甚至涉及两个结合、人类文明新形态、阐释与理解的伦理性、政治学、正义问题、美德伦理学、德性知识论等领域。每位专家发言后,张江教授都表达了个人看法及理解,总而言之,本次会议既有中心,又涵盖范围广,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维度。

李教授接着阐述了自己关于本次主题的观点,指出阐释是公共的,从历史维度看,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认知行为与表象行为。认为公共性主要有两个维度:价值指向的公共性和共同的形式;从共同价值来说,都指向真善美;从共同的形式来说,都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阐释来表达;研究阐释的公共性问题,就是研究内容的公共性与形式的公共性结合及其社会学表达问题。从其他方面讲,阐释都通过理解、表达、表征、表现、意义、语言等路径实现的,这也是不分中西、不分民族的。因此,阐释的公共性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虚假性三大特征;以及阐释的公共性与实践概念、应用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功能等等,都是紧密关联的。

 

李红岩教授发言中

 

最后,张江教授表示本次研讨会非常成功,对各位专家再次表示感谢,并建议下一次集中讨论一个公共阐释相关问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