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阐释学研究院的邀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鉴传今教授于2022年12月2日,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又一次为我院专兼职研究员、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做了题为“后现代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我院部分研究员、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英文学院、国际商务英语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本校的学者、教授聆听了讲座。
鉴教授在讲座中
首先,陈教授对鉴教授的再次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提到不少人对后现代要么是对其批判性有误解,要么对后现代的理解如雾里看花。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需要反复重读经典著作,以及等待大师讲解的机会。今天鉴教授的到来就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机会,希望大家好好把握。
鉴教授对陈教授的介绍表示了感谢。他首先简单回顾了上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对后现代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对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介绍,并就着陈教授的话题强调,不管做学问还是进行思想的创造,都需要有深厚的根基:一是要有思想史的基础,二是要有扎实的所长。
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对除福柯以外的另外三位法国后现代代表人物的介绍,分别是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和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鉴教授讲到,德法之争涉及两个重要人物:德里达与伽达默尔。德法两国思想不同特征的内核一直在起作用,他们的不同正是人类思想的两个不同向度。德里达是20世纪比较重要的法国思想代表人物,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这个讲座主要提到关于德里达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他的著作《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这部著作对当代中国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越出了马哲界的范围。它的标题开启了象征性的思想维度,内容几乎涉及到马克思的全部著作。第二个方面是被称为解构主义者的德里达,对结构主义进行反叛,其最主要的思想是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反对西方以此主义为特征的形而上学。反对的手段是用碎片化的方式打破中心,用否定和僭越实现对传统的颠覆。
思想家利奥塔的重要贡献是对当代思想的反思,对现代性的反思。在利奥塔看来,所有构成的人类历史都指向一个终极目的——自由王国。利奥塔称之为(宏)大叙事/启蒙话语的构成及其价值取向。对宏大叙事的真理的崇拜形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力量,消解了个体、情感和自由。在启蒙运动之后,通过由“我”(单个主体)到我们(复合主体)的复合,宏大叙事真理的力量加剧了。因为大叙事,整个社会被等级化,并形成不同的主题和层次,有了不同的区分和权威。所以,利奥塔要破坏这个一以贯之的宏大叙事,去中心化,反对中心本质主义。可以看出,虽然利奥塔和德里达的维度不一样,使用的词汇也不一样,但两人的主旨是一致的。
鉴教授最后介绍的一位代表人物是鲍德里亚。鲍德里亚开始时是马克思主义的旗手,后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成了倒戈者。他发现进入50时代消费社会以后,商品的交换价值远大于使用价值,对社会起真正作用的是交换价值。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消费社会,消费在生产之前,消费引导着生产,有实物之前先是语言消费。通过语言符号发现消费的本质与人的精神状况,鲍德里亚改变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变成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由于交换价值的强化,广告等现代媒体发挥着主要的引导作用。语言刺激了人们的欲望,导致整个社会的幻象。失去了根基的欲望可以无限扩展,造成当代社会的欲望横流。当代社会生产成为次要的东西,而象征成为主要的东西,能指和所指之间发生了漂移。要注意的一点是,鲍德里亚跟马克思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对社会的一种深入剖析。
最后,鉴教授还向大家推荐了两本后现代主义相关的著作,分别是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以及贝斯特和凯尔纳的《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
讲座结束后,陈开举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感谢鉴教授语重心长地给大家梳理后现代思潮的基本内容和各种相互关系,指出在思想上的反思和对有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清算,不是对前辈的背叛,批判不是贬义的。在这两次讲座上,鉴老师主要介绍了四位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点出了四人的风格各异、贡献不同。此外,还强调了做学问的基本方法。要有依据、有文本、有数据,抓住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在把握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提炼,把引用落到实处。
陈教授作总结发言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