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超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文学阐释学第一讲:文化间互动即互译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23-11-02

 

 

 

20231031日下午,阐释学研究院邀请浙江大学文科领军学者、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巴赫金研究会会长周启超教授开展以“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文学阐释学”为主题的线下讲座,该主题讲座分2场,此为第一讲——文化间互动即互译。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刘茂生教授主持讲座。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俄语系萧净宇教授及相关研究院、学院的专兼职研究员、科研人员和部分研究生参加讲座。

 

周教授在讲座中

 

周启超教授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介绍何为阐释学、阐释学的发端,并结合自身参加研讨会的经历、列举生动的案例说明文学阐释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准确地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阐释。

 

周教授讲座现场

 

之后,切入讲座主题,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介绍作为文学理论研究四大基本范式之一的“文学阐释学”。周教授分别从共同的文学作品理论、共有的方法论定位、旨趣相通的学者集群三个维度介绍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四大基本范式,即社会学、诗学、现象学和阐释学,强调文学阐释学乃一门文本阐释或文本解读的艺术,阐释艺术作品的文本之含蓄的、多层的意蕴。

第二,关于现代斯拉夫文论名家的阐释学命题。今日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性”“陌生化”“结构”“功能”“对话性”与“外位性”,这些话语均源自当代中国学界对之若明若暗对现代斯拉夫文论。周教授详尽介绍了现代斯拉夫文论一些人文大家及其主要观点,如提出“文学性”命题的罗曼·雅格布森之“语言-功能”观、发明“陌生化”理论的扬·什克洛夫斯基之“结构-功能”观、创建“复调小说”“民间狂化”“多声部对话”“外位性”学说的米哈伊尔·巴赫金之“理解-对话”观、建构“文本结构”“符号模拟”“文化互译”理论大厦的尤里·洛特曼之“符号-翻译”观,指出这些学派与学人以文学形式、文学结构、文学功能的深耕为其根本的学术旨趣,为文学阐释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此基础上,周教授重点阐述洛特曼的阐释学理念:“不同类型的文化间互动即互译”,系本次讲座主要内容的核心。翻译是艺术的主要机制,也是文化间交流互动的主要机制。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互动,实则是不同文本间的翻译,这是洛特曼的一个核心命题。信息发出到信息接收的过程即编码到解码的过程,即为翻译过程。而文化的新意与活力正产生于不同编码的解码,不同代码之间的翻译。为什么常有外语很好的学生读不懂对象国文学?便是不懂得如何解码。周教授还介绍了洛特曼观点中关于翻译的“不对等”“不可译”问题,正是这种“不对等”“不可译”促成新的意义的生成。对异文化现象的任何一种把握,其本身就是翻译。同时谈到洛特曼与赫尔德的思想对接。文化间互动理论,即文学由一个文化语境向另一个文化语境转入时的转换变形机制,周教授以鲁迅全集的德译本为例,阐述其对德国学者视阈中的尼采形象的再建构会发生一定的作用。外位性恰恰是创造性理解的杠杆,研究文学文本必须做到作品文本、理论文本和外文文本三者结合。谈到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翻译,周教授主张既不能过于拘谨,也不能变成二度创作。

最后,由本次讲座主持人刘茂生教授进行总结。他表示,周教授的讲座让听众体会到理论讲解或阐释也可以很生动,讲座中所提到的如何让文本的解读更具有理论的高度,如何在文本解读中做到逻辑自洽,以及文本研究过程中需注重源语经典与译语经典的平衡等问题,令人深受启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