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超教授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文学阐释学第二讲:“多声部对话”与阐释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23-11-03

 

  2023年111日上午,应阐释学研究院邀请,浙江大学文科领军学者、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巴赫金研究会会长周启超教授为听众带来“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文学阐释学”主题讲座第二讲:“多声部对话”与阐释。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讲座。阐释学研究院、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的专兼职研究员、科研人员和部分硕博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周启超教授在讲座中

 

首先,周教授以两句古诗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又绿江南岸”作为开场白,提出自然的美可以看作符号、化为文本,有文本/符号/结构就需要理解和阐释。阐释学研究理解的机制,为其提供路径。今天讲座的主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度开采巴赫金“对话论”的几个维度,看阐释可以如何具体展开。

巴赫金的“对话论具有以下几个特色:文化哲学品格、伦理导向性、以及在文学文本与文化现实之间自由穿越的阐释力。巴赫金视域中的“对话”与质疑者批评者心目中的“对话”不在一个界面。巴赫金的“对话”指的是“对话关系”,它有别于“对话言语”。他的“独白主义”和“对话主义”概念属于“超语言学”,其对话关系的最高阶段展现的是丰富多样,内涵各异的相应和,比对话言语更宽泛。

国际著名巴赫金专家加林·吉汉诺夫院士则将巴赫金的理论探索称为“文化哲学”,他从宏观的视角,通过梳理巴赫金在文学理论与文化理论中的遗产总体,对巴赫金的理论化风格进行整体的回望与思考。巴赫金认为,“对话论”的一个起点就是“对话”与“独白”的对立。这一对立缘起于巴赫金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认知方式上的区分:自然科学认知是典型的“主体—客体”关系,而人文科学认知是典型的“主体—主体”关系。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的文本的表现,所以巴赫金将人文科学称之为“语文科学”。双声部和独白应被视为同义词,多声部才是复调。巴赫金的复调是多调性、超语言学的多声部对话。在进行解释时,仅仅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在进行理解时,则存在两个意识,两个主体。所以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具有对话性。巴赫金并不认为在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之间存在着绝对不可逾越的界线。

 

周启超教授讲座现场

 

周教授总结到,进入巴赫金的概念场中来理解“多声部对话”,有助于人们看到巴赫金的“对话”是多声部相应和之关系中的“对话”,它是具备文化哲学品格的“对话”,是在同“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对话这一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不断形成的。因此,巴赫金“对话论”最大的思想史价值在于它阐明了“对话”是人文科学独特的认知路径。在各种环境中构建对话的空间,这是人文科学的必由之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