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胡友峰教授讲座:打开论文写作的“任督二脉”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25-03-24


2025年3月19日上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新文科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主任,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副社长,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友峰教授在科研楼一楼演播厅作了一场题为“打开论文写作的‘任督二脉’”的精彩学术讲座。讲座由广外中文学院王焱教授主持,广外中文学院张向荣教授、广外阐释学研究院张伟教授以及其他院系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与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个部分:

新时代下的人文社科建设;

文献+思维是论文写作的“任督二脉”;

打开文献:制作读书笔记与建立个人资料库

打开思维:阅读逻辑学书籍

“流动的思维”带动“流动的材料”是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

 

讲座伊始,教授首先围绕“新文科”建设来阐述当代的人文社科学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当今的算法时代下,我们却正身处于感性与欲望被不断放大的状态,从柏拉图时期强调纯粹理性控制感性,再到尼采和弗洛伊德对感性的发掘,而在今天的算法之下,数字虽在客观上代表着理性的思维,但却正是以一种技术的形式使得感性变得更加感性,算法的推送机制也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迅速。胡教授再以高考志愿填报与张雪峰事件为例,指出当今人文社科建设所面临的现状,在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之下,我们需要更加侧重知识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搬运。

胡教授讲授:打开论文的“任督二脉”

借此,胡教授开始正式讲解论文写作的方法论。首先题解何为打开论文写作的“任督二脉”,即文献与思维这两个核心要素,整个论文写作的核心点便是要将文献和思维两者紧密地融在一起。阅读文献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而如何有效地阅读文献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胡教授提到许多同学在写作的第一步便是无限制地收集和保存文献资料,在需要写作时简单摘录,而缺乏将文献转化为自己所思所想的下一步行动。如何搜索文献资料,如何辨识它的可靠度,如何阅读和整理文献,如何跟现有的文献进行对话,这就是论文写作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胡教授提出的方法是制作文献读书笔记并建立个人资料库。接下来,胡教授便以自己的笔记为例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制作一份文献阅读笔记,其关键在于对论文所使用的知识点进行拆分梳理,并进行知识点的链接,即文本中出现的理论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理论对话。一个知识点所要涉及到的六大要素分别为该理论或问题的提出者、核心要义、提出背景、解决的对象、后世影响与发展、个人对其的观点与评价。而在制作文献阅读笔记的过程中,即是在逐步建立自己的个人资料库,完成知识谱系的搭建。

在进行知识点链接与知识谱系搭建的工作之外,还需要对文献的行文结构进行分析,这便是第二个核心要点——打开思维。胡教授也向我们展示了对一篇文献的思维结构和论证逻辑的梳理,第一是阐述清晰文献每个段落背后的书写用意,第二则是制作整篇文献的思维导图,而这一步骤的操作与制作阅读笔记的知识点链接是可以同步进行的。与此同时,训练思维不可缺少的是对逻辑学的基本学习,胡教授主要推荐以黑格尔的《小逻辑》和康德的《逻辑学讲义》作为思维训练的学习教材。

最后,胡教授总结论文写作的底层逻辑就是“流动的思维”带动“流动的材料”,在写作的具体操作中主要运用并列式、递进式、类比式三大思维,以思维带动我们所储备的材料,联系所搭建的知识谱系,便能较为顺利地完成论文的写作。


讲座现场

临近讲座尾声,胡友峰教授热情地回应大家的提问,对论文写作的思维训练与论文投稿的过程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王焱教授最后作了生动凝练的总结,对胡教授的严谨治学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再次感谢胡教授为大家带来的此次精彩生动的学术课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