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上午,中国社科院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为我校师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主题为“德意志审美现代性”。阐释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开举教授、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进教授、阐释学研究院周新主任、张向荣教授、柴冬冬博士及各学院师生现场聆听讲座。张进教授主持讲座。
(张政文教授现场发言)
张政文教授首先从“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的区分”入手,分析了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缺失的问题。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的缺失导致德意志没能与世界思想发展同步。张政文教授通过典型例证说明德意志文化对其现代性的阻碍。张教授认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与梵蒂冈罗马教会的结合,使基督教会有了政治保证,也使帝国获得了信仰的合法性,却失去了德意志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机遇。由此德意志民族的历史难免出现单面化的局面,即民族单一、地域隔阂、长期分散,这造成了德意志思想固守本位,不能有效融合及吸收外来优秀思想。因此,如何改造之,这便是现代性赋予德意志审美的历史使命。从问题理性出发,破解地域文化之困,也是德意志审美进入现代性的渠道之一。
(张政文教授讲座现场)
其次,张政文教授从德意志民族的地域文化分析了其审美现代性的途径。就地域来说,德意志是一个寒温带国家,夏暖冬藏的生活习惯促进了德意志思想的民族性特点,即理性思考能力强劲,这塑造了德意志审美的严谨性和持久性,为该民族的实践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托。张教授强调:“黑格尔将自然地理环境融入其情境理论中,在环境、性格、冲突的三维关系中赋予自然地理与文化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哲学的深度,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思想范式”,不过,也正是这种持久的哲学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德意志审美进入现代性的步伐。
第三,张政文教授又以德意志审美的阐释观念为例证,联系西方阐释学发展以及中国阐释学研究的必要性问题,他认为,德意志审美是西方哲学的风向标,当这座风向标有偏颇的时候,也恰是中国学者发展自己的阐释学阵地的有利时机,因此,中国阐释学大有可为。
最后,张政文教授谈到阐释理论构建问题,其核心离不开论证的有效性,这是考验某种理论长久存在的内力之一。因此,务必全面观照阐释过程,从问题意识入手,把握系统方法论,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路径。张教授指出,以学术思想史为根本,从日常哲学即“你是谁?”“你从哪来”“你到哪去”着手,亦步亦趋,逐步抵达阐释的本质。
交流环节,大家针对张政文教授的讲座主题进行了讨论,就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哲学的关系问题、后现代与中心主体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观点碰撞。张政文教授认为,断裂、分割的本质就是“联系”,联系即是历史逻辑、空间逻辑的组合,这是事物彼此互动的核心纽带,。现场听众积极发言,讨论热烈,参与热情极高,纷纷表示张教授为大家拓宽了哲学思维眼界。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张进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感谢张政文教授的精彩讲座,也鼓励在座师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找出研究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