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与主体性重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执行院长张跣教授莅临我校进行学术讲座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19-11-01

本网讯 2019102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阐释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张跣教授,应邀来我校做了题为“数字化生存与主体性重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阐释学研究院、中文学院联合承办,阐释学研究院陈开举教授、中文学院李斌教授、陈恩维教授、何光顺教授、袁瑾教授及中文学院2018级、2019级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该讲座。讲座由中文学院陈恩维副院长主持。

微信图片_20191026163459.jpg

张跣教授首先从“互联网改变世界”的角度切入,举了许多例子——“支付宝消灭了小偷”、“美团消灭了方便面”、“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坐在我的对面却在玩手机”,多维度生动地阐述了互联网如何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面。案例生动形象,引得会场笑声连连。

其次,张教授从“人肉搜索”与集群性主体的角度,指出人肉搜索流行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剥落现实身份,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他者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潜意识的“自恋”需求。

微信图片_20191026163443.jpg

第三,张教授通过引用多个贴近生活的网络雷词如“很黄很暴力”、“俯卧撑”、“躲猫猫”等,讨论了网络雷词与游牧式主体的关系。张教授表明,网络雷词以其生产/应用的游戏性、强烈的戏弄感、在传播中制造意义并生产快感而得到广泛传播。而网络雷词的产生,背后还涉及到“权威性议程设置”——舆论引导。权威性的舆论引导,又引出了反抗话语的主体——游牧式主体。

第四,张教授以流行媒介“微博”为切入点,论述“间性主体”的特征——包括“坏消息综合征”、“速度魔鬼”、“即逝公众”等。

微信图片_20191026163454.jpg

最后,张教授还通过网红与数字化主体论述网红和当下的微信公众号是如何“红起来”的。对此,张教授再次呼吁当代研究生应该建立主体性:研究生要有批判精神;要学会自我批判;要认识到人文主义永远有价值。大家对张跣教授的精彩讲解表示感谢,期间更是有多位老师和同学与张教授进行互动和交流,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讲座至此完满结束。

微信图片_20191026163504.jpg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