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日-4日,应阐释学研究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金元浦教授莅临我院,并围绕“当代解释学间性问题”、“20年来我国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进行了两场精彩的主题演讲。此次活动由阐释学研究院和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由阐释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阐释学研究院张向荣教授、周新副教授,中文学院院长李斌教授、何光顺教授、袁瑾教授,商英学院徐章宏教授,英文学院杨静教授,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许栋梁博士、戎琦博士、柴冬冬博士后以及来自全校范围的博士生、访问学者等数十人参加。
金元浦教授是我国新时期文学解释学以及文化研究的最早引介者、研究者和推动者。如何在批判吸收西方解释学理论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对当前中国文艺和文化问题的阐释,是金元浦解释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本次关于解释学和文化研究的讲座亦遵循了这一线索。
首先,金元浦教授以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文艺理论界讨论频繁的文学的主体间性问题为入口,围绕着什么是间性、为什么需要间性、什么是文学的主体间性、间性与文艺研究范式的多元对话主义等问题展开,最后落脚到文化间性与全球文化的公共领域与公共空间的构建问题上。在他看来,尽管间性最初运用在对文学意义的追寻中,但可根据解释学理论思路将其扩展为一种解释的方法和视角,比如对学科间性、国家间性、民族间性、文化间性等问题的阐发,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文化间性问题。他指出,文化间性是反思世界文化全球变异、转型现实的必然要求,是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的双向互动的必然结果。文化间性的思路不同于西方主流的强势文化的单向传输和单边主义,它以平等交流、沟通为基础,以对话主义哲学为其哲学基础,与中国和合文化为参照的执两用中的中国思维相一致,是新世纪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参照。
带着对文化间性的理解,金元浦教授于4日上午继续以解释学思维对近20年来我国文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讨论。在他看来,近20年的实践证明,随着多元范式主义的崛起以及文化成为全球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文艺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已然成为事实。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背景下,对文化问题的阐释已十分迫切,这是文化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和使命所在。在讲座中,金元浦教授反复提及要树立“范式”思维来考察多变的文艺现象,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勇敢突破旧的理论范式,积极构建新的理论范式,如此才能对文艺现象作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而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的出场正是缘于此种逻辑。但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对文化研究本身也应当以范式思维审视,如此才能及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推动文化研究持续发展。在讲座的结尾,他落脚到新的数字创意文化,认为在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自媒体为代表的新的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一种新的数字人文主义正在兴起,文化研究也要积极转向,去阐释新的问题。
金元浦教授深入浅出、条分缕析的精彩演讲,引发了在座师生的共鸣。在对话交流环节,陈开举教授、何光顺教授、张向荣教授、许栋梁博士等分别就讲座中提及的一些理论问题与金元浦教授进行了热烈地探讨交流。陈开举教授、何光顺教授分别对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整个活动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效果。
最后,金元浦教授还就阐释学研究院未来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等问题给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陈开举副院长和研究院的各位老师对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