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域外阐释与传播座谈会暨高层次项目设计指导会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23-01-12

 

  由阐释学研究院和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华文化域外阐释与传播座谈会暨高层次项目设计指导会:基于孔子学院的传播实践”于20231月10日顺利举行。参加本次座谈会的嘉宾包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多位前任和现任孔子学院院长周富强教授、何家宁教授、彭启贵教授以及相关方向专家胡春雨教授、李明教授、刘会英教授。座谈会由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和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茅银辉教授共同主持。商英学院与外文研究院的部分博士研究生前来聆听了座谈会。

本次座谈会分为两大议程。第一项议程是关于中华文化域外阐释与传播的研讨。与会嘉宾们有几位曾担任广外孔子学院的院长,在基于孔子学院的中华文化传播实践上有着丰富的经验。陈开举教授首先抛出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设立了孔子学院的这些国家,对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接受度如何,民众和学术界的观点和态度是否一样,传播有没有什么困难,例如他们会否质疑这是不是一种文化殖民、或者不认可学习的内容、没有真正用心学习等。

 

座谈会现场 

茅银辉教授曾任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她谈及如何利用孔子学院的资源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利用国外资源宣传介绍中国文化的闪光点。广外的孔子学院应该做出自己的特色。

 

茅银辉教授发言 

佛得角大学孔子学院中方校长周富强教授在4年时间内,成功推动当地7所中学开设汉语课程。他介绍说,孔子学院现在主要教的是简单的汉语和中国文化,其实更主要是要建立影响。关于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在北欧和美国确实有倒退的情况,例如美国的孔院数量从原来的140多所减少到现在的70多所。但这种情况在非洲没有出现。例如他所在的佛得角大学孔子学院在2022年更新了双方合作协议,把汉语列为外语,这是非洲国家比以前更重视汉语的表现。

 

周富强教授发言 

胡春雨教授提到,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经,文化和翻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密不可分的。中华学术外译不仅仅是学术的,其核心是把中国文化推出去,建立积极的外部形象。文化分很多层面,例如国家、机构、民间和企业文化。中国现在需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建设世界一级企业。

 

胡春雨教授发言 

曾任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何家宁教授从人员、内容和途径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该多让外方人员参与我们的活动,内容上可以突出广外/广州的岭南文化特色,通过举办各种主题的大小比赛和举办讲座的形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何家宁教授发言 

座谈会的第二项议题是高层次项目的方向设计和可行性探讨。

李明教授首先跟大家分享了自己设计和申报翻译高层次项目的经历和经验。他讲到,翻译不是纯粹的文字转换,是一个专业。视角不同,表达就会不一样。这种宏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多年的时间与精力,要有努力和坚守的决心。因此,在自己完成早期设计后,组建团队一起合作很重要。另外,因为结项有时间点,需要提前与国内外的出版社建立和保存联系。

 

李明教授发言 

彭启贵教授表示,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孔院总结了非常多的经验。语言和文化有联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主要来自教程和课外读物。因此,可以借助简易读物的形式,概括性地介绍中国的典籍故事。项目要做成一个系列才有影响。目前广外有6所、粤港澳大湾区一共有25所孔子学院。可以积聚力量,展现出各自的特色。

 

彭启贵教授发言 

周富强教授提到,应该借助孔院非常前沿和一线的经验和教训,做不仅仅是围绕典籍的研究,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在文化的方方面面找切合点。刘会英教授认可这种观点,他说阐释和传播不能泛泛而谈,应该选取一个研究的点,例如孔子思想文化,看当地的接受度如何。与会嘉宾们各抒己见,高屋建瓴,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想法。

 

刘会英教授发言 

在座谈会的最后,陈院长总结道,感谢各位嘉宾今天的莅临,几位孔院的中方院长来自一线,分享了尤其难能可贵的经验。今天的座谈会很有意义,大家齐聚一堂并达成共识,商讨项目的设计与方向的可行性。下一步希望能把今天讨论的议题落到实处,通过科学的阐释为提升中国文化在域外的有效传播提供学术支持。

 

全体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