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教授讲座——事物间性美学:通向“伟大的外部”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23-12-05

   2023123日下午,应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研究所所长张进教授开展了题为事物间性美学:通向伟大的外部’”的讲座。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刘茂生教授主持讲座。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国际商务英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的老师、科研人员和部分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张进教授讲座现场

  张进教授首先指出,在康德将自己参与发起的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移称为哥白尼式革命以来,哲学家们不再困囿于对事物本质的冥思玄想,转而鼓励对认识的先验条件展开分析。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万物之间非相关性的关系问题,尤其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即事物间性问题。今天讲座的重点是讨论能否借助美学展开逻辑推理研究事物间性问题。

    拉图尔发表的文章《论事物间性》(On Interobjectivity)被视为事物间性这一术语被明确提出的标志。他认为,人类成员间的交流是一种框架互动framed interactions)。框架使行动者面对面的沟通变为可能,也将既有的关系凝结起来。在物质性维度上,框架完全处在非社会的、边缘性的位置。具备主动性的人类忽略的是,物与我们合作,我们才能做成一件事情物其实在积极配合我们。拉图尔在其“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反复强调“物的能动性”,并选择从个体互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中间地带出发,重新追踪和勾勒社会互动的轨迹。物品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就开始新的一种文化旅程,书写自己新的生命传记。这是作为“框架”和“网络”的事物间性。

谈论事物间性的另一种方式源自“客体导向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代表人物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在《现实主义魔幻》(Realist Magic)一书中断言:“因果关系就是事物间性”“因果关系就是美学维度”。可以说,莫顿重新修订了因果律和美学之间的关系,并极大延展了美学的定义。当两人交谈时,表面看起来沟通仅发生在两个谈者之间,似乎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但实际上,有无数存在物在这段对话的发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旦缺失了任何一个,这种关系或许就会被迫改变。这同时从侧面暗示出事物间性具备“生产性”的一面,事物间性积极地保证了一些新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作为“感性配置空间”的事物间性。

可见,拉图尔和莫顿都试图“擢升”物的存在地位,都借助美学的力量松动、拆解既有的二元论,都极力摆脱相关主义的循环,走向梅亚苏所说的“伟大的外部”(the great outdoors)。实际上,这种不期而至的“外部”对美学研究来说至为重要。它提醒我们美学研究不能遗忘其原初的“感性学”意涵,并需要将“感性”的范围通向“人与世界相关主义恶性循环”之“外”的“事物间性”空间。张教授强调,我们需要把不可言意的物留下,作为人的有限性的对照,作为要解答的黑箱,尊重性地打开它,以建立一种新的更具生态意识的共存模式。

讲座最后,刘茂生教授总结道,今天的讲座逻辑性强,内容比较烧脑,但配合着生动的例子还是比较易懂的。存在我们周围的物, 一定程度上束缚着我们。原来我们理解的物转向,是物质层面的;今天听来,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应该是更宏大的,讲座丰富了我们对物转向的理解。

与会人员合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