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下午,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研究所所长张进教授应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开展了以“作为事件阐释学的比较诗学”为主题的线下讲座。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讲座。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许栋梁博士、阐释研究院的专职研究员、科研人员和部分硕博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进教授在讲座中
张教授长期从事美学、文艺学和比较诗学的教学与研究,在讲座伊始,张教授提出了三个深刻的问题,引发了与会者对“比较活动”是否具有“诗性”、“比较诗学”是“记述话语”还是“述行话语”、以及“比较诗学”是否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同场运作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三个问题,张教授明晰了“比较诗学”的概念,并巧妙引出比较活动的“阐释”意义,将“事件”与“比较诗学”紧密联系。
以这三个问题为切入点,张教授系统性地探讨了阐释的三大要素:阐释的对象为颠覆秩序的“事件”,阐释的主题为开放性的“历险者”,阐释的方法为面向未来的“理解”。他指出,“事件阐释学”将事件赋予“元本体论”地位,认为只有颠覆既有秩序并开启新世界的事件才需要阐释。张教授强调了“事件非事实”的核心概念,突显了“事件”相对于“事实”的过程性、流动性和不可预测性。通过对罗马诺区分的深入解读,他将“事实”定义为“内在世界的事实”,与“事件的”和“事实的”的区别相呼应。在这一理论视角下,他强调了“事件”的未完成性和向未来开放的特质,将其置于阐释学的维度中。这区分使“事件”摆脱了中立领域,融入了意义领域,强调了行为人对情境的理解的关键作用。
在事件阐释中,阐释的“主体”不再主导事件,而是成为具体事件中有选择能力的“历险者”,对事件的“理解”超越事实的“说明”,向未来开放,具有无限可能性。张教授将事件的“变革性”与比较诗学相交融,赋予比较诗学新的诗学和美学内涵,拓展了阐释视野和方法。
张教授强调,尽管我们可以从阐释的不同维度论述事件,但“事件”本身是“非对象性”的,“事件”的阐释者也是“非主体性”的。事件阐释的方法不仅仅是“方法论的”,而且涉及本体论和价值论,是一种朝向未来的价值取向。他指出,事件与比较诗学的诗性机制形成奇特汇合,使比较诗学融入诗性、政治性、事件性与阐释学的广阔领域,实现了一种“位移”。这一独特的结合为比较诗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参照,有助于强化其伦理责任、历史担当和价值追求,进一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最后,陈开举教授强调了“比较诗学”作为理论框架的重要性,问题思维的关键性,以及比较的不可或缺之处。他明确指出了“事件”与“事实”的区别,并鼓励科研工作者抓住创新与重构的可能性,打破既有的秩序和边界,通过变革来引领未来发展。
张进教授此次讲座不仅巧妙地运用例证生动阐释了复杂难懂的概念,还同与会人员进行积极互动,深入探讨了诸如“客体本体论”以及庄子的“不其精粗”的理念等话题。这个互动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在场师生对阐释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让讲座更具深度和广度。
在总结时,陈开举院长对张进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了由衷的感谢。这场为期两个多小时的活动不仅为比较诗学注入了新的理论视野,也为该学科的伦理责任、历史担当和价值追求激发了新的活力。期盼未来有更多这样深刻的学术交流,共同推动阐释学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智慧。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