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传今教授哲学系列讲座(一):古希腊哲学及其早期发展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24-05-14

 

2024512日下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价值观研究》执行副主编,我校云山讲座教授鉴传今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在科研楼一楼演播厅作题为“西方近代哲学”系列学术讲座。讲座由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包生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黄欢博士以及来自英文学院、商英学院、东语学院等多个院系的教师代表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本次讲座。

鉴传今教授讲座

 

鉴传今教授认为,阐释学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人为代表,是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西方哲学思潮之一,已自成一派。古希腊哲学对于西方文明尤其是西方近代哲学思潮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意义。学习并了解古希腊哲学,是深入学习西方哲学和开展哲学研究的前提。

鉴传今教授从介绍“哲学”一词的词源开始,他指出该词由日文转译而来,而哲学的英文单词“philosophy”则源自古希腊文“philosophia”,原义为“爱智慧”。鉴传今教授借用康德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能期望什么?”“我能知道什么?”作为展开。探讨了古希腊哲学关注的基本问题。鉴教授指出,对于人他人的认识问题,在“我—它”语境中,人与自我之外的世界是完全对立的;而探讨“我与你”(马丁·布伯)则更能突出对话的价值取向。“我—它”是客观存在,而“我与你”更关注能否共存,显示出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趋势。而了解自己必须了解世界。追问世界是什么?”即是探讨“存在”的问题。存在论认为,存在是一种本质性,是高度抽象的。鉴老师探讨了“存在”(Being)一词的中文翻译,介绍了“是”“万有”等不同译法间的差异。他认为“是”区别于“存在”的本质性内涵,而“万有”则更多借鉴了中华传统道家思想中“万物万有”的固有概念。

紧接着,鉴教授探讨了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他指出,在世界当中“我”是什么这一追问包含着“我”与你、与它是什么关系的问题。因此,对自我的认识包含对世界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而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方法,即是方法论问题。鉴教授强调,学习哲学即掌握一定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的概念起源于宗教,初意为“观看”。因为观看本身即提供了方法——描述问题便蕴含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怎么看问题就怎么解决问题”,因而理论必定提供一种看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分析基础上,鉴教授举例了冯契先生的“智慧说”,即“化理论为方法,化方法为智慧”。理论提供一种框架,一种描述世界和问题的方法,哲学研习亦注重个体修养入世、沉思、受苦、高峰体验等修行,被认为更接近真实地体验,因此个人修行体验的经验是人类思想重要部分,持类似观点的思想家有詹姆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福柯等。掌握方法学习哲学的目的和任务。形而上学从中译文词源上看是探讨“概念”的学问,是探讨世界本质的学术,是关于世界本质的探究。形而上学源词metaphysics(超物理学),是关于非实体知识的学问,现象背后的知识,是器物之上的道作为思想方法形而上学,即“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唯物辩证法相对立。

鉴教授介绍了西方哲学的经典概念,本体论探讨世界本源;认识论关注人如何认识事物;方法论是狭义上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境中指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目的论则探究事物为何存在存在的目的;宇宙论与本体论、存在论同义。辩证法集大成者是黑格尔马克思则对辩证法概念作出了巨大创新,认为事物的对立是在一个统一体中的,事物在一个统一体中存在差异、对立和矛盾。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也蕴涵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古希腊哲学概念中的“美德”不仅指拥有某些德性,而更要取得他人承认。因而美德和实践有关,要为他人带来益处:个人修行外化为某些实践并展现于众,才能实现美德。由此可以知道,德性不仅是内在的自我审视

一般认为古希腊哲学可划分为早期、辉煌期和晚期(衰微)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鉴教授指出,每一阶段都展现了其社会历史时代的特点,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特点是古希腊历史时代的真实反映。古希腊哲学早期前苏格拉底,其特征是智者学派的兴起,遵循自然哲学的进路;随着苏格拉底的出现,哲学“从天上来到了人间”,哲学思考由人外转而来到人的内心;伴随其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与之并称古希腊哲学三贤,代表了古希腊哲学的兴盛和辉煌时期;希腊化时期,以伊比鸠鲁等为代表,彰显了晚期古希腊哲学的时代特征:试图在变幻的世界中,探寻如何获得幸福,寻求获得心灵宁静的方法。

鉴教授在讲座后段详细介绍了古希腊早期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米利都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哲学之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人,认为世界变化中有不变的事物;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更加抽象的“无定形之物”,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更能描述“无定形”。毕达哥拉斯学派在两个文明区域游历,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数”,并从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同时也提出灵魂不死、与肉体对立,该思想也成员基督教理论的来源。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则更强调变化,认为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提出火本原说,认为火的燃烧中有一定的尺度和逻各斯。逻各斯,即言说、辩论,指向的是规律、规则、命运、尺度、比例等意义,包含甚广。逻各斯的提出使人们进一步思考:规则是否独立存在。其论证思想意义深远。如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语言是思想本身”“所有东西局限在经验世界,真实东西是无法知道的”等。然而也不能忽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影响,须留意反对规律的强制性。

讲座现场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交流气氛热烈,鉴教授就提问中“存在于实在的关系和差异”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