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举教授应邀参加“跨媒介视域下的文论互鉴与跨文化传播”研讨会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24-07-25

 

20247月18-22日,“跨媒介视域下的文论互鉴与跨文化传播”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外文论比较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巴赫金研究专题研讨会在甘肃张掖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外文论比较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和浙江大学“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中心”主办,由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协办。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7月19日,大会顺利召开,开幕式由秘书长陈靓主持。河西学院校领导,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国文学学科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会长、浙江大学周启超教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外文论比较专业委员会会长、复旦大学汪洪章教授分别致欢迎辞。来自全国的十六位主旨发言嘉宾就巴赫金研究的学术增长点和亮点、中外文论比较研究的使命、翻译阐释研究、科学和人文的贯通、事件哲学与人文研究等领域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来自全国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讨。

7月20日的大会上,作为本届研讨会的主旨发言人,陈开举教授以“作为文化传播的翻译阐释研究”为题进行了发言。他深刻论述了翻译在外国文化拿过来和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围绕百年外国文化译入的历史效果、有组织和大规模的中国文化文献外译的传播效果、中国文化对外(翻译阐释)传播的重点难点这三个问题展开了探讨。发言从翻译和阐释的基本含义出发,从文化传播来看翻译的“外译中”和“中译外”两个类别,重点讨论了文化阐释的传播效果和文化翻译阐释的效果评价。陈教授的发言引发了现场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激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陈开举教授主旨发言

 

陈教授带队的博士生、访问学者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其他学院的老师们分别在19日和20日的分会场四和分会场八的研讨中宣读了论文。博士生庄晴老师发言的题目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多模态探索:以《道德经》为例”,论文从多模态话语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并以中国文化典籍《道德经》为例阐述了目前其在全世界对多模态传播多样性,包括视觉、音频、视频、动画和漫画模态,探讨分析了其传播效果,可以为中国文化整体对外传播所借鉴。

 

庄晴老师发言中

 

博士生刘颖君老师以“中国文化在老挝的传播效果研究”为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中国文化在老挝的传播现状和受众反馈,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为其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特别是在内容创新、传播渠道选择、叙事策略优化和传播效能评估方面。

 

刘颖君老师发言中

 

访问学者沈蒙老师的发言基于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波兰籍留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对文化语境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在波兰的传播现状进行了研究。结合包括传播认知、内容偏好、传播评价和传播建议四个方面的调查结果,研究以文化语境为理论基础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沈蒙老师发言中

 

信息学院的张荣老师以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以传承家族价值观和生活哲学重要载体的家风为出发点,挖掘当代大学生书写的心理自转中隐含的家风元素,从其在家风表达中的文本特点阐释个体生命历程中家风塑造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

 

张荣老师发言中

 

英文学院的马骁老师以审美为视角,对网络社群的圈层化现象展开审美批判。其研究认为多元化审美使得圈层间并行而不相交,而“复调化”审美既并行又合奏的审美倾向追求“和而不同”,可以促进群间对话。研究试图重构网络交往主体的审美倾向,让审美从多元化走向“复调性意识”。

 

 

马骁老师发言中

 

他们与分会场其他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文论互鉴与跨文化传播的认知。

 

 

分会场交流讨论中

 

    在闭幕式环节,汪洪章会长代表承办方致闭幕辞。复旦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唐敏社长、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领导张青教授发言。他们总结到,本次研讨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跨学科意识突出,各位专家都带来了精彩的发言,展示了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专委会将继续努力搭建有效的交流沟通平台,以供大家展开更好的学术对话。最后,下界会议承办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段胜峰院长发言,他欢迎大家明年到长沙再聚,共襄学术盛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