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下午,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及“中医翻译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李永安教授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在科研楼一楼演播厅作中医药翻译与传播系列讲座第一讲。讲座由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李永安教授团队教师刘燕梅博士与来自英文学院、商英学院、东语学院等多个院系的教师代表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和讲座。
李永安教授在讲座中
李永安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医翻译,以及怎样入门中医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中医翻译属于科学,中医翻译就是将普通翻译学(即文学翻译)和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应用在中医翻译中,李教授向大家推荐阅读书籍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英汉对照)、《中医诊断学》、《中医针灸学》等等。李教授以中医的数字文化为例,就中医的科学性与听众进行了深度交流。此外,李教授简要介绍了三套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方案。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李教授重点阐释了中医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化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中,精气学说奠定了中医的唯物论基础,阴阳学说构成了中医学的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提供了中医学的方法论。李教授以“气”为例,探讨中医翻译的微妙。以儒释道为基础的宗教文化在养生、气功、方剂命名等方面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中医方剂方名来源甚广,从《书》、《诗》、《礼》、《春秋》到《周易》等各经书,中医与中华文明的文化渊源密不可分。随后,李教授以《易经》为例,详细分析了书中与中医相关理论的联系。
讲座现场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李永安教授介绍了中医语言文学化这一现象及背后的成因。文学修辞格广泛用于中医语言,中医名词术语中的文学化字词也屡见不鲜,李教授分析其推动因素主要包括黄帝内经的语言影响及人们崇圣尊经的崇古心理。此外,李教授探讨了中医翻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问题之一是长期以来中医翻译重翻译实践,轻理论研究。除此之外,中医翻译的最大问题就是译名不统一,比如,同一名词术语有多个不同译名等等。李教授对于中医翻译中的文化翻译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中医翻译不应是文化翻译优先,而是科技翻译和医学翻译,中医翻译对外传播首先应要传递中医中的医学信息。
讲座最后,李永安教授再次强调中医翻译在中医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陈开举教授总结道,李老师的学术分享思路清晰地说明了中医翻译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关系,翻译本身就是阐释,阐释就是翻译。虽说中医翻译最主要传递的是医学信息,但首先译者已经对中医文化字词有了准确的把握,比如阴阳五行,通过文化层面的思考对字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义进行翻译,这正是属于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阐释,陈教授进一步谈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涉及到自塑和他塑的需要。李教授表明这样的学术讨论很有必要,让大家受益匪浅。随后,师生们就讲座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李教授都一一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