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上午,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及“中医翻译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李永安教授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在科研楼一楼演播厅作中医药翻译与传播系列讲座第二讲。讲座由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李永安教授团队教师刘燕梅博士与来自英文学院、商英学院、东语学院等多个院系的教师代表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本次讲座。
李永安教授在讲座中
李永安教授表明此次讲座主题围绕中医语言文学化翻译研究与实践展开研讨,中医语言文学化成因其一是《黄帝内经》语言影响,其二是崇古文化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原文本多为四字词句,多用文学上的修辞格以及多用文学化字眼等。李教授认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淡化中医“崇古”的传统文化心理,淡化文学化中医语言,着重译出医学信息。李教授强调,语篇可以文学化处理,但是特定术语需要去文学化。
讲座现场
在讲座的后半场,李教授就中医经典翻译的问题与思考展开学术研讨,首先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定义阐释,接着追寻中医经典翻译到底是医学翻译还是文化翻译的问题。李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医经典翻译八大代表专家及其翻译特色,提出了对中医经典翻译中出现问题的思考,如,因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而省略的补译成分是否需要用括号,以及中医经典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是否准确等。李教授由《针灸甲乙经》的译名问题展开对中医经典文化翻译的思考,强调中国的内容应采用国际化的表达。
最后,李教授再次强调,翻译要让外国人看得进去,读得下去,看得明白,译者要有说“全球话”的思维,才能把握国际话语权。陈开举教授总结道,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美在于真,美和雅强调的是真,即译文的理解准确性。译者首先要忠实原文,在真理面前没有权威,正确地理解,准确地表达。陈教授批判性地指出,文学经典不断外译,但是真正的传播效果又如何,如何考虑译者主体性,文化的传播效力,以及读者接受程度?文化传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各位学者反复反思提炼。随后,师生们就讲座主题进行了提问,讲座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