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讲座:文科发展新质阐释与话语思辨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24-11-15

 


       20241111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资深翻译家,上海市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教授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在科研楼一楼演播厅作题为“文科发展新质阐释与话语思辨”的讲座。讲座由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来自英文学院、商英学院、东语学院等多个院系的教师代表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本次讲座。  

朱振武教授在讲座中

朱振武教授首先强调,新质就是指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当下文科发展需要具备跨学科意识。朱教授以一系列问题开篇,如“美利坚有多美?大不列颠有多大”说明英国人的故事讲成功了,美国人的故事讲成功了,乃至于西方人的故事讲述成功了,但我们的故事还没有讲好,朱教授挖掘了文科发展与话语认同存在的问题,即媚态思维的奴性。朱教授细数美国语文课本中对阅读、写作和爱国的强调,从文明的交汇到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再到国家的分裂和觉醒,说明美国作品的文化自信。

讲座现场

随后,朱教授谈及新文科理念与现实存在的问题。新文科理念下的翻译学科至少应该具备主体意识、创新习惯和包容精神,具有跨学科、跨学界和跨领域的意识。但目前的学术现状是,普遍缺乏研究中的主体意识、缺少创新习惯、缺少包容精神。因此,新文科理念的关键是交叉融合,避免灯下黑,增加文科建设的人文关怀和气魄格局。此外,朱教授还列出具体的书籍文章说明其对于非洲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建构,表明现在所谓的世界文学不是真正的世界文学,没有非洲文学的世界文学不是世界文学,进一步延伸出没有中国文学的世界文学更是如此。

 

 与会人员合照

在讲座最后,朱教授还提醒与会学者注意翻译服务和思维惯性问题以及人文学科与理工科互补问题。朱教授总结道,人文学科不应该是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也不应是对外国文学历史文学文化的机械套用,而是致力于创新创造,强调学术自主与社会贡献。英文学院杨静教授总结道,朱教授的学术汇报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从个案延伸到学理,给予我们很大启迪。与会人员反响热烈,都积极参与讨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