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外国语大学王少爽教授讲座:GenAI赋能下人机协同翻译实践的阐释机理研究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24-11-22

 2024年11月18日下午,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多语种翻译研究中心研究员、CATTI一级笔译王少爽教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之邀,在科研楼一楼会议室成功举办了题为“GenAI赋能下人机协同翻译实践的阐释机理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区域国别与跨文化系主任许景城博士主持,吸引了来自学校各单位众多专家学者、教师以及硕博研究生和本科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王少爽教授首先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对翻译实践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并指出人机协同的翻译模式正逐渐成为新时代翻译领域的发展趋势。他强调,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阐释行为,翻译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阐释效度。

随后,王教授深入讲解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通过整合语境要素,构建认知语境,以谋求与作者语境视域的最佳融合,从而实现有效阐释。他提到,根据原创性的不同,翻译实践可以分为继承型翻译、改善型翻译和生成型翻译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表现出对翻译资源不同的调用方式。继承型翻译主要侧重于对现有翻译资源的继承与再现,译者的阐释行为相对有限;改善型翻译则强调对现有翻译资源的评价和优化,译者的阐释行为更加主动深入;而生成型翻译则要求译者创造性地生成全新的译文,其阐释行为最为复杂和深入。


接着,王少爽教授分析了在新技术环境下,翻译工作模式的变化以及GenAI技术为译者构建认知语境所提供的多重支持。他通过生动的案例,详细剖析了在三种不同翻译类型中,译者阐释行为的差异,并试图揭示人机协同翻译实践中的阐释机制。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师生们就“GenAI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译者如何在人机协同中保持阐释的有效性”、“翻译教育如何适应新技术环境”等问题与王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王教授凭借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研究成果,一一解答了师生们的疑问,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许景城博士在总结中指出,王少爽教授的讲座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视野和实践指导,也为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鼓励师生们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新技术环境下的翻译实践和研究,为推动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讲座结束后,王少爽教授与部分师生合影留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