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治国教授讲座:流亡者抗争、求索的心路历程——再读洪灵菲的《流亡》

作者:阐释学研究院        时间:2024-12-09


2024126日上午,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博士、新加坡锡山文艺中心名誉主席、亚洲研究学会学术部主任、新加坡作家协会永久会员及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客座教授南治国教授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在科研楼一楼演播厅作题为“流亡者抗争、求索的心路历程——再读洪灵菲的《流亡》”的讲座。讲座由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来自英文学院及其他多个院系的教师代表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讲座。


南治国教授在讲座中

讲座伊始,南教授梳理了国内外各学者关于游记小说的概念阐释,苏联文艺学家米哈伊尔· 巴赫金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了漫游小说的概念,小说中的旅游结构(mode of travel)能为小说提供全新的地域空间以及结构情节的主线。在旅程中,时间和空间交错,具有非凡的象征隐喻意义,旅程中主人公的行程也便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国内中国文学教授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到“旅行者的叙事功能”,旅行可以让人启悟,旅行在人称和视角方面是具有限制性的,同时也能反映历史风格和社会的变迁。南教授列举经典小说如《老残游记》《天路历程》等加以阐释,《天路历程》中时空的交错性会构成象征性的旅程。南教授还谈及《骆驼祥子》和《黑暗的心》之间的相通之处。约瑟夫·康拉德写作《黑暗的心》,当主人公马洛深入非洲腹地,不断探索自我,就会发现人的内心世界变得越发堕落。老舍写《骆驼祥子》也是如此,祥子从勤劳朴实的乡下人到北平,变成被剥削的劳工,随着旅程的进发,他在进入北平中心的过程中,人性的光芒也不复存在。

讲座现场

讲座后半程,南教授谈及自身学术生涯过程中对游记小说的研究,并结合小说《流亡》的内容,具体展开了研讨,为听众逐句分析原文语句,细读文本,阐释了《流亡》中的南洋之旅以及旅程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同时讨论了流亡者不断抗争和苦苦求索的心路历程。南教授总结道,洪灵菲通过对小说中沈之菲的南洋之旅的描写,呈现了南洋的社会和自然风貌,更反映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一群革命青年在大革命前后奋起抗争的心路历程。

陈开举教授总结道,南老师的学术分享以宏观的视野以及具体文本的分析清晰地说明了流亡者抗争、求索的心路历程。陈教授再次谈及漫游小说、旅行文学、巴赫金理论、比较文学当中基本的理论。南教授富有激情的讲座和学术阐释,来自于生活之真,诉诸于文字,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随后,师生们就讲座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讲座反响热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外科研楼5楼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