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下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及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苏艳教授在科研楼一楼演播厅举办了一场题为“严复西学翻译中的知识建构”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英文学院、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及其他多个院系的教师代表和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积极参与。

苏艳教授在讲座中
讲座伊始,苏教授指出翻译是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通过对严复翻译实践的考察,可以审视知识翻译中科学话语的塑造,呈现知识如何在新语境下得以重构并发挥价值,挖掘中国现代知识结构形成背后的思想内涵,由此揭示翻译的知识再生产功用,凸显翻译在知识的加工、建构与传播中的价值所在。
之后,苏教授就严复翻译对知识建构的效用及翻译后的知识如何在新语境下安身立命并发挥社会影响力进行了具体探讨,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以中西会通法翻译知识,为知识建构提供方法路。严复通过跨语言、跨时空的翻译实践开展近代知识建构活动,构成了近代中国知识演进历程的重要部分。他本着“中西会通”的翻译理念,对知识对象进行再语境化加工,促进了西学知识在中国本土的传播和接引。例如,他反对将“sociology”像日文那样译成“社会学”,而是引用荀子“民生有群”的思想译为“群学”,认为群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群分数等,均立法度,其最高之义在于建“国”。接着他考查《说文解字》和六书,发现日译的“社会”与汉语的“邑”字对应,“国家”则与汉语的“国”字对应。由此他确立了群与社会的上下义关系,证明“群学”为“sociology”的正确译文。第二,借助翻译知识调整中国传统知识结构,借知识迁移丰富本土知识土壤。严复对西学译作的学科分类涉及译入知识的归类、存储与管理方式,为知识迁移创设了适宜的生长条件,也与当时新式教育的格局与部署密切相关。他为学科门类的细化与分野做出了有益探索。第三,译介西方科学思维以革新知识生成方式,凸显知识传播的价值所在。严复引介、宣扬了西方科学方法,彰显了科学的价值功能并尝试培养国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拓展和深化了国人对科学的认知。第四,推动译著版税制建立,为知识销售提供制度保障。在严复的推动下,1910年中国颁布首部完整的版权法《大清著作权律》。译者的经济权利得到了正式的法律保障,一定程度上为出版机构遏制盗版和私自翻刻现象提供了法律震慑力和惩处依据。最后,苏教授总结道,严复展现了如何经由翻译完成知识加工、话语塑造与价值再生产,考察其翻译可以审视知识翻译中科学话语的塑造,呈现知识如何在新语境下得以重构并发挥价值,挖掘中国现代知识结构形成背后的思想内涵,由此揭示翻译的知识再生产功用,凸显翻译在知识的加工、建构与传播中的价值所在。

讲座现场
陈开举教授总结道,苏老师的学术分享思路清晰,对致力于做翻译研究和阐释学研究的同学们和老师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随后,师生们就讲座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苏教授都一一耐心解答。期盼未来有更多这样深刻的学术交流,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