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至12月19日,意大利都灵大学美学博士、都灵大学哲学系博士后、都灵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保罗·弗里奥教授(Paolo Furia)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在科研楼一楼依次带来六场海外名师系列讲座,吸引了阐释学研究院、英文学院、文学文化研究院和其他学院师生的热情参与。讲座题为“景观哲学与建筑美学专题”,主要涉及用哲学及其阐释学工具来处理空间、地方、景观和城市等概念的历史。以不同学科中关于空间和地方的理论,包括建筑学、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城市和文化研究、现象学和哲学阐释学等,提出对人和地方之间关系的创新跨学科解释模式。
讲座一:哲学介绍
12月9日下午,弗里奥教授为师生们带来第一场讲座“哲学介绍”。在第一讲中,弗里奥用形象生动的课堂为在场师生阐述了哲学的主要概念,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深刻体会到了阐释哲学的魅力。讲座伊始,弗里奥教授以《爱智慧》为引子,引用了拉斐尔在1510-11年间的作品,将哲学的起源和本质娓娓道来。他详细阐述了哲学的两大流派——柏拉图的超越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内在论,以及它们对人类灵魂的不同理解。柏拉图认为理念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外,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理念存在于物质现象之中,赋予它们形状和秩序。弗里奥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哲学与宗教、科学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哲学强调批判性思维和提问,而宗教则更侧重于信仰和答案。同时,哲学与现代科学虽有不同,但都致力于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灵魂的深层问题,以及人类经验的历史和文化解释。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弗里奥教授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哲学术语,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和美学,这些术语构成了哲学探索的基石。他还深入讨论了现象学和解释学,这两种理论方法分别关注人类经验的描述和解释,以及人类生活中理解和解释的角色。

讲座二:空间性的哲学理解
12月11日下午,弗里奥教授为师生们带来第二场讲座“空间性的哲学理解”。通过一系列有趣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教授不仅为师生们揭开了这些地理学术语的神秘面纱,深入探讨了“空间、地方、地域、环境、景观”为何被赋予不同定义,也为我们揭示了人与地方的深刻关系。讲座中,弗里奥教授首先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每个空间现象都是地理形式的体现,包含了空间、地方、地域、环境和景观的所有含义;而对这些含义的人为分割,无论是在认知还是实践层面,都对生态和社会政治层面产生了不利影响。他强调,西方哲学史中对景观的审美化处理是空间现象分裂的一个方面,而如今,这种处理正在被更实质性的景观方法所取代,这些方法将景观的审美体验视为接触空间现象多层现实的“门户”。接着,教授详细解释了“空间现象”的含义。他指出,空间现象不仅仅是“存在于空间中”,而是空间性的内在折叠,是一种被实现的虚拟存在。地质、地貌、气候、生物、人口、建筑和历史过程共同促成了一个可感知的整体,一个呈现给感知者的意义统一体。弗里奥教授进一步阐述了空间现象作为地理形式的特点。他提到,空间现象通过原始的社会标记,如名称、地理地图和神圣归属,或其现代等价物(仪式等),进入人类历史。这种理解方式的后果是,纯粹自然形式的体验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必然影响感知和体验的表征历史与空间现象的本体自我呈现重叠。讲座的最后部分,弗里奥教授通过具体案例,如都灵(意大利)的城市景观和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以及Roelandt Savery的1606年的山景图作品,展示了空间现象如何被赋予特定名称、历史叙事、情感意义、环境平衡、行政统一和审美体验。
讲座三:美
12月12日下午,弗里奥教授为师生们带来第三场讲座“美”。在第三讲中,他深入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关于美,我们常常认为某些事物是理所当然的“美”,但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问题。比如说风景不只是纯粹的视觉体验,而是一种与历史相互关联的存在意象。文化最初视山脉为陌生、威胁性或神圣的存在,但通过可理解的规则与秩序,人类得以在混乱中找到美感的基础。美的本质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蕴含在组织、逻辑和理性的层次流动之中。因此,教授认为,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神话和文化常常通过叙述美与丑来描述关于秩序与意义的观念。而这些关于美和丑的观念变化也通过石头与建筑等媒介被凝聚在艺术与经典中。在这种过程中,“中心”的概念被不断重塑:过去的宇宙中心观,逐渐演变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空间被赋予了数学和几何的意义,而这些背后都在试图表达对美的追求。最后,教授提到了康德对美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性,强调美是独立于概念和功能之外的纯粹体验。美即主观有具有某种普遍性的这种双重特性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中恒久不衰的话题,它既关乎个体体验,又反映了普遍的情感和理性需求。
讲座四:“美的宏大理论”的危机与美学的新路径
12月16日下午,弗里奥教授为师生们带来第四场讲座“’美的宏大理论’”的危机与美学的新路径”。在第四讲中,教授引用了亚历山大·柯耶夫对从古代到现代的宇宙观转变的论述。在古代宇宙观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被视为温暖、有生命的整体,美体现宇宙的和谐,人类顺应宇宙的目的。而在现代宇宙观中,地球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部分,宇宙由冷漠的物质和机械定律构成,人类成为中心,通过意志赋予自然意义,美变为主观的欣赏。教授认为,这种转变影响了艺术与美学观念。他展示了自己参观过的巴洛克建筑,分析这一风格是表现出从稳定和谐到复杂多变的转向。在这种情况下,美更关注情感的激发和独特空间的再现。
教授指出了在宇宙观变化下现代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矛盾和危机。在没有明确中心的现代世界中,自然不再是人类生活的核心,而是逐渐被灯光等人工要素取代,自然变成乡村的象征,反映了人类疏离与异化的状态。同时,教授也从卢梭的思想出发,讲述了自然如何在审美层面成为人类失去纯真的补偿。人类对自然的怀旧所体现的,是对城市丑陋的失望。通过个人化的想象,自然成为意义的载体,表达了人类普遍对自然回归的梦境。而景观(landscape)作为审美概念的转变也展示了人类对空间、景观和审美理解的逐渐成熟。从视觉愉悦到普遍的自然感知,教授认为这种变化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演变。

讲座五:崇高、如画与Instagram化
12月18日,弗里奥教授为师生们带来第五场讲座“崇高、如画与Instagram化”,探讨了美学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演变及其当代表现形式。他以经典美学理论为起点,分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完美比例”的追求,以及古典美学中对美的多样性的理解。随后,教授引用伯克和康德的理论,深入剖析“崇高”的概念,特别是其与恐惧、惊奇之间的关系,并延展至现代景观中“新的崇高”体现,比如艺术装置和自然景观中的视觉体验。接着,他继续分析如画美学(the picturesque)对自然的审美过滤与构图规则,以及这一概念如何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影响了旅行和景观设计。而在当代,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Instagram化”成为美学表达的新方式:自然与景观被重新塑造,以符合大众化的视觉审美标准。教授批判指出,这种视觉化的消费行为削弱了景观的独特性,并加剧了“审美资本主义”的现象。最后,教授通过对Z世代旅游偏好的分析,揭示了当代年轻人对“真实性”的追求与“Instagram化”审美之间的矛盾,呼吁人们重新思考旅行与自然体验的真正意义。

讲座六:景观的实质性路径
12月19日上午,弗里奥教授为师生们带来第六场讲座“景观的实质性路径”。此次讲座围绕风景研究的“实质性”展开,深入探讨了风景的多维属性以及其在文化与生态层面的复杂意涵。弗里奥教授以地理学家肯尼斯·奥尔维格的研究为起点,重新审视“风景”的概念。他指出,在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文化地理学中,风景常被视为一种表征、一种带有意识形态投射的媒介。而奥尔维格主张,应还原风景的“实质性”,将其视为一种社区、正义、自然与环境平等的纽带。讲座进一步探讨了风景的“全感知性”,强调视觉之外的多感官维度,包括声音与地理形式的表达性,展现了风景的多元表现。弗里奥教授还借助现象学视角,通过“栖居理论”深入阐释风景作为人类与环境关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要性,并引入了中国山水画的生态美学思想,强调风景既具物质性又超越物质性的特质。此次讲座将哲学、地理学、艺术与生态学有机融合,为风景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的理论启发。

在这六场讲座中,保罗·弗里奥教授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严谨的理论分析和风趣的表达,深入探讨了空间、地方与人类体验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的系列讲座不仅推动了与会师生对景观哲学与建筑美学的深入理解,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路。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弗里奥教授的讲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受益匪浅。访问期间,保罗·弗里奥教授和阐释学研究院陈开举院长进行多次会谈,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