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早上,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副主任、《亚洲研究动态主编》郭棲庆教授在科研楼一楼演播厅作了一场题为“对外国文学学习与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以美国文学研究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来自英文学院、商英学院、东语学院等多个院系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郭教授在讲座中
郭教授以中国高校中外国文学尤其是英美文学的研究和教学的历史和发展作为导入,开始了今天的讲座。谈到当今外国文学研究面临的学科挑战问题时,他首先强调了外国文学研究的地位、意义、价值的认识问题。文学是文化、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学作品可以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郭教授指出文学与社会的不可分割性。因此,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加深对某一外国文学、文化、历史及其人民了解和领会的过程。同时,也能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文学、历史进行反思,加深对自己祖国文化、文学的理解。郭教授以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为例加以说明。他指出,垄断资本出现以后,当时很多文学作品揭露美国经济发展后的社会问题,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金钱色情等。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历史事件、人民生活、思想状况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如,《嘉莉妹妹》(
Sister Carrie
)、《屠场》(
The Jungle
)和《章鱼》(
Octopus
)等文学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郭教授强调,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和危机。
接着,解决完上述认识问题后,郭教授指出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技术问题。”其中包括四个。第一、文学研究需要有内外两种视角。要“进得去、出得来,”即要进入文本,与文学作品中的人一同感受生活经验、经历。不能同悲同喜,对作品体会就不会太深。而文学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世界,如果不能从文本世界中走出来,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无所适从。例如菲茨杰拉德正是去了巴黎,才能隔着大洋彼岸审视和反思美国爵士乐时代的生活。第二、文学研究需要历史和现代两种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就是要把文学作品放到文学作品所处的那个历史语境当中,理解文学作品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同时我们也要有现代人的立场和观点。文学研究者不应该是作家的代言人、传声筒,而是作为一个批评家,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立场阐述清楚,尤其是要把作为现代人和中国人的价值判断和立场要阐述清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三、要明确对理论研究和文本研究两种关系的认识。郭教授强调文本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当然是提高,但使用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欣赏和揭示作品本身的价值,尤其是人文价值,而不是用文学文本去阐述或验证某种理论。第四、需要认真思考对后现代作家和作品本质的认识。郭教授指出,后现代主义作家最基本的身份是作家,不是政治家、革命家,也不是理论家。他们的作品首先是文学作品,文学性是第一位的。同时,后现代作家的作品中有浓厚的人文关怀、道德情操,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但这些作家和作品对历史、社会、政治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无限放大。
最后,郭教授从微观层面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学研究论文的质量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首先是关于选题。选择研究对象时,不应该特别强调作家的种族、性别、地位,而应该根据作品的价值来决定。其次是关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为研究目的服务,用哪种方法取决于想说明什么问题。传统的文学批评更多集中于单个文本的分析,当代文学批评比较重视文学文本和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或者同类文本的比较研究。如选择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关键取决于想论证什么。最后关于如何衡量论文质量。郭教授将衡量标准高度凝结为是否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顺畅。具体来说,言之有物——要有问题意识,论题要清楚;言之成理——论点要明确,论据要详实,论证要富于逻辑性,能自圆其说;言之顺畅——语言有文学性、可读性,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煎熬。

讲座现场
郭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讲座的最后,陈开举教授总结道,文学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文学问题反映人类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陈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批判地指出了当今文学研究和阐释学研究的一些共同问题,即过度强调理论、用理论“肢解”文本的做法,引起了现场的反响。随后,郭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互动。大家围绕文学理论使用问题和当下学术热点问题人工智能和文学的关系向郭教授提问,郭教授一一给予了自己的看法。陈开举教授补充道,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科专业的日渐冲击已不可逆转,一昧地否定和抵抗并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唯有以开放心态拥抱新技术并为我所用才能取得学科新发展。最后,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对文学研究与教学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明天郭教授的第二场讲座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