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副主任、《亚洲研究动态》主编、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棲庆教郭棲庆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邀请,在科研楼一楼演播厅作外国文学系列讲座第二讲。讲座由阐释学研究院院长陈开举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

郭棲庆教授在讲座中
郭棲庆教授表明此次讲座主题围绕美国文学经典《愤怒的葡萄》展开研讨。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的名著《愤怒的葡萄》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记载和历史写照,是了解当时美国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及思想的一个窗口,是一部伟大的社会文献。郭教授认为不同于新批评的研究思路,文学是社会学也是历史学,文学作品承载着历史的变迁。文学作品是一面镜子,读者及文学批评家应该了解历史并解读历史,解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在讲座的后半场,郭教授就作品和历史的关系展开阐释。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股市崩溃,农民破产,被迫背井离乡,向西部迁移。迷茫的一代从文学上消失,福克纳和斯坦贝克等作者取而代之,他们是30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直接参与者,最熟悉社会底层人民的社会状况。斯坦贝克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以其对社会敏锐的观察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创作。郭教授引用原文文本,更进一步细致地阐述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大农场主是如何欺骗和压榨工人,逼迫流动工人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的转变,歌颂了敢于献身的人物勇士。

讲座现场
最后,郭教授谈到,《愤怒的葡萄》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叙述章”和“插入章”的设计,这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不但极大地强化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也成就了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然而,读者及文学批评家应当辩证地欣赏这部不朽的名著,一方面,斯坦贝克同情农民,但是他并无意颠覆美国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仍旧主张美国传统的个人主义,将责任推到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身上。斯坦贝克从一个贫苦的穷人一跃成为上层阶级的一员,但无论他本人怎么变,这本于1939年出版的《愤怒的葡萄》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社会文献。
讲座结束之际,与会学者纷纷就自己的感悟展开讨论,大家表示,郭教授的学术阐释以小见大地说明了如何在文本研究中结合历史意识和文学价值。陈开举教授对郭教授的学术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郭教授讲座知识含量丰富,视野开阔,极具专业性,讲座反响热烈。